提示:伍晋南,1938年7月,在怀柔头道梁村,领导创建了怀柔第一个中共县级领导机构中共滦昌怀联合县县工委和县、区、村政权群团组织机构。在马道峪村南痛击日军进攻。
伍晋南(1909—1999),广东兴宁人,原名伍晋兰,1928年入党,1931年进入中央苏区,后参加长征。1938年5月任八路军第四纵队政治部主任,解放后曾任广西省委书记处书记、陕西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经中央批准,晚年享受正省部级待遇。
担任第四纵队政治部主任来到怀柔
1938年4月,八路军总部根据中共中央部署,令宋时轮率领的一二○师雁北支队和邓华率领的晋察冀军区第一支队组成第四纵队挺进冀东,支援准备发动的冀东大暴动。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委,李钟奇任参谋长,伍晋南任政治部主任。
5月中旬,四纵兵分两路挺进冀东。一路由司令员宋时轮、政治部主任伍晋南率领第12支队过居庸关,经昌平、延庆、怀柔、密云,向冀东开进。
另一路由政委邓华、参谋长李钟奇率领第11支队经康庄、延庆,连破永宁、四海等日伪军据点进入怀柔,经兴隆向冀东前进。6月11日邓支队在怀柔沙峪村,歼灭日军关东军一个中队120余人,战后继续东进。
创建滦昌怀联合县抗日民主政权
伍晋南率领的部队从青龙桥附近过平绥路,经永宁、千家店,7月,来到怀柔地区。伍晋南率领的宋支队第36大队及骑兵大队、独立营留在平北开辟根据地,以策应开赴冀东的第四纵队后方安全,控制平西与冀东的交通联系。
在伍晋南统一指挥下,36大队、骑兵大队与挺进大队一起,以怀柔秋场、头道梁、大地等村为中心开展游击活动,宣传抗日,建立政权,组织救国会、自卫军,执行策应四纵队主力东、西往返等任务。1938年7月,在怀柔头道梁村建立了滦(平)昌(平)怀(柔)联合县,组建了中共滦昌怀县工委,隶属河北省委(敌后),这是在怀柔创建的第一个中共县级领导机构,也是怀柔地区第一个县级抗日政权。滦昌怀联合县创建后,挺进大队、36大队、骑兵大队抽出四个步兵连,组成工作组,分散开辟根据地。伍晋南和怀柔县长张书砚首先以头道梁为中心组织了区抗日救国会。伍晋南还亲自组建了北湾、大地、秋场、八道河等村救国会。伍晋南又到长园、甘涧峪一带组建了区救国会和村救国会。中共滦昌怀县工委工作组相继在辛营、慕田峪、黄花镇等地,建立了区救国会,在黄花城、东宫、西台、沙峪、南冶、洞台、大水峪、椴树岭、枣树林等村建立村救国会。
日伪军妄图摧毁滦昌怀联合县这个刚刚诞生的民主政权,驻怀柔、昌平、延庆的日伪军对联合县政府所在地区进行了轮番“扫荡”。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伍晋南和滦昌怀县工委书记刘国梁、县长张书砚共同领导指挥3个大队和地方武装多次迎击敌人,给日伪以沉重打击。7月26日,驻怀柔县城日军向三渡河、辛营一带地区扫荡,伍晋南率领30余战士及县、区工作人员在马道峪村南设伏痛击日军,粉碎敌人扫荡进攻。9月上旬,伪满洲军集中了6个团的兵力进行“围剿”,伍晋南率部突破包围圈暂向冀东雾灵山转移。10月上旬,冀东形势发生变化,伍晋南奉命带领队伍随四纵主力撤回平西,滦昌怀县机关也随部队一起突围后撤销。滦昌怀这个怀柔地区最早创立的中共县级领导机构及其领导的群团组织和政权机构存在的时间虽短,但其意义和影响非常大,它书写了中国共产党怀柔历史的第一页,为党在怀柔的建立、发展、成长、壮大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也揭开了怀柔地区人民抗日斗争的新篇章,传播了抗日救国的新思想,培养和训练了一批抗日骨干力量,为开辟平北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伍晋南离开怀柔后,回到平西曾领导挺进军剧社工作,后来陆续在陕西、东北吉林、广东任职,解放后在广西省委、陕西政协工作直至离休,回到家乡广东,1983年,经中央批准享受正省部级待遇,安度晚年。
责任编辑:王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