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昌振 男,汉族,1934年4月出生,怀柔区桥梓镇人,中共党员,初中文化,1958年参加工作。时任怀柔县桥梓人民公社党委秘书、宣传委员。
1959年,肖昌振按照上级提出的加强农业生产的要求,积极组织和发动干部群众掀起一个群众性的超产运动的热潮。在公社党委的领导下,他克服困难,披星戴月,同干部群众一起积极发展生产,使当年农业在特大旱、涝、虫害的袭击下,仍能取得较快发展。当年粮食获得了较大丰收。
在党组织的教育培养下,肖昌振工作努力认真,党叫干啥就干啥,干一行爱一行,努力干好每一行。他当过公社会计,能将各种经济核算分析得清楚明白,预算到位合理。在资金的使用上从不弄虚作假,他经常给领导当参谋,使党委、政府做出正确决策,积极发展生产。他任党委宣传委员时,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时事、政治,认清当前革命和生产形势,认真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将文化理论运用到现实实践中去,在农业生产方面他要求党员、干部更要讲实话:“包产能包多少,就包多少,收获多少,就是多少,各项增产措施,每项都不能讲假话。”
肖昌振为人忠厚,团结同志,思想豁达,宽容。他遇事走群众路线,征求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一丝不苟,群众有困难,他想方设法给予合理解决。他家距公社机关不足500米,但很少回家,下乡做工作,不管多晚一定返回公社。他很少休假,将身心全部扑在工作上,他这种敬业精神,得到了干部群众的认可和好评。
1959年,北京市人民委员会授予肖昌振北京市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陈玉明 男,汉族,1932年3月出生,怀柔区桥梓镇人,中共党员,初小文化,1954年参加工作。曾任怀柔县农机厂工人、车间主任。时任怀柔县农机厂工人。
陈玉明1958年进入怀柔县农机厂工作。在生产上,他积极肯干,经常义务加班,按时完成生产工作任务。在他的积极带动下,工人们的劳动积极性被激发出来,工厂的生产效率大幅度地提高。在技能比赛中,他七个小时装好了一台碎石机,创造了当时的装配纪录。
陈玉明在技术革新中,充分发挥了大胆创造、研发的精神,再加上他苦干实干,大胆革新技术,为工厂生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59年,他创造出轴承工具和珠子滑栓机,提高功效近三倍;在创制新型电动机的过程中他和其他工友不计工时,不怕困难,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终于研制成功了新型电动机,改写了建厂以来不能生产电动机的历史。他还发明了奎罗缘机,相比人力提高了几倍之多,一天能解放八个劳动力;他还改良了铡草机,提高了双倍效率;和其他工友一起研制了切菜机、和面机、搅拌机等机械炊具,为实现食堂机械化,解放劳动力做出了贡献;制造了动力抽水机,取代了过去做饭要人挑水的问题。为了方便平时装卸重物,他成功创造了手摇小型起重机,能够起重达1000斤的物品,解决了一般重活的装卸和移动问题;成功改制了小型车床,当时厂内最大的车床只有八尺,不能镟大活,经他改造后,在不损坏机器寿命的情况下,解决了镟大活的问题;为了节约工具费用开支,他利用工具自制钻头,这样既解决了买不到钻头耽误生产的问题,每月又可节约200余元的工具费用开支。仅在1959年一年,陈玉明就实现了13项技术革新,在提高生产效率、解放劳动力上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为怀柔县农机厂机械研发、制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对产品的质量上,他也做到了严格把关。他对生产的每件产品都要经过反复严格的检查,以最低程度降低残次品的下线,将残次品率控制在1%以下,同时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时刻防范事故发生。
1959年,北京市人民委员会授予陈玉明北京市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赵峰 原名赵廷臣, 男,汉族,1931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初中文化,怀柔区渤海镇人,1952年参加工作。曾任怀柔县洞台供销社售货员、沙峪乡统计员、怀柔县政府统计科科员。时任怀柔县政府统计科科员。
赵峰自1952年参加工作以后,一直保持着积极主动、勇于创新的工作精神和细心肯干的工作干劲儿。他服从组织分配,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认真负责,在各方面都能圆满地完成组织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在担任县政府统计科科员时他编写了《1949—1958年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汇编》一书。在国家接连遭受自然灾害的几年里,赵峰能够认真工作、认真贯彻和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平时注重收集整理统计资料,随时为领导提供可靠统计信息。尤其是在下放到前桥梓生产队期间,在社员思想情绪不太稳定的情况下,赵峰不怕吃苦,昼夜坚守在生产队场院,使四十多万斤粮食安全入库。紧接着他又被安排到移民办公室,在兼顾社员和国家两者利益之间,能够正确处理、合理调节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做到了社员基本满意,国家损失最少。
1959年,北京市人民委员会授予赵峰北京市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赵富祥 男,汉族,1935年出生,怀柔区杨宋镇人,中共党员,初中文化,1958年在怀柔供销社参加工作,曾任杨宋庄、黄花城供销社业务员、负责人,黄花城供销社副主任,北房和城关镇供销社党支部书记、主任。时任年丰分销店售货员、负责人。
赵富祥在王化大商店年丰分销店任售货员及负责人时,在业务工作实践中坚持干中学、学中干,向有业务技术专长的老一辈请教,并持之以恒地不怕难,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时刻坚守岗位,完成上级交给的工作任务。如1959年,在全县一次突击收购业务活动中,他两天两夜人不离地、手不离称收购饲草15万多斤,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扩大了购销业务,受到了农民的欢迎,也赢得了农民对供销社的一片真诚与信赖。
赵富祥在努力做好购销业务的同时,积极组织农民群众,大搞副业生产加工,他采取包技术、包原料、包收购,实行三包的办法,仅1959年一年就先后在四个村,组织600余人加工扫地笤帚、木制铣、镐把等14项副业产品,为广大社员增加收入30180元,平均每户增加50多元。与此同时他还组织当地学校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增加收入1500多元,解决了350名学生的学习费用。
他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始终坚持供销社的一切业务活动必须为农业出力,为农民着想,为农村尽力,为农民尽心的原则。
他在农忙季节前深入到社队摸清生产上的需要,并积极组织货源,做到及时供应。一次,他在一个月内将292件农机具,730斤农药送到田间地头,把服务农民的要求落到实处。这种勤劳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不仅感动了农民兄弟,也启发了身边的同事们。
赵富祥于1959年出席北京市群英大会,受到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委员会的嘉奖表彰,并被授予北京市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他还在全国政协礼堂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的接见。
高继勇 男,汉族,1932年11月出生,怀柔区渤海镇人,中共党员,小学文化,1958年9月参加工作,曾任桥梓人民公社辛营管理区会计、统计员,沙峪人民公社会计员,怀柔县财税局农财科科长,怀柔县经营管理站副站长等职。时任八一人民公社沙峪管理区会计员。
高继勇在桥梓人民公社沙峪管理区担任统计、会计期间,任劳任怨,勤勤恳恳,能够很好地完成上级领导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他能够在身兼多职的情况下,严格要求自己,在艰苦的办公条件下,坚持做到每天向上级汇报各种指标,定期制作报表。每次领导去公社开会,他都要给准备各种数字及工作总结。管理区离他家只有5里地,由于工作忙,一个月不能回家是常有的事。有一天夜里10点多了,因家里孩子生病,他请假回家去看生病的孩子,可刚到家没几分钟,大队会计就来家里找他说:“管理区来电话叫你马上回去。”他二话没说就往回返。那天夜里下着鹅毛大雪,等走到管理区的时候,已是深夜。他一夜没睡,最终圆满地完成了领导交办的任务。
1959年,在吃食堂的特殊时期,集体粮食管理分配没有标准,一个人一天能吃多少?一年需要多少粮食?还有多少人愿意吃食堂?多少人不愿意吃食堂?粮食亩产到底是多少?这些问题,在当时是管理区领导的大难题。在这种没有任何参照标准的情况下,领导把这个测算任务交给了高继勇,他动脑筋,想办法,在辛营村不同条件下的10户家庭进行了抽样调查对比。经过多次测算对比,他得出了年人均吃多少粮食的基本数字,核算的粮食亩产数字与实际产量也基本准确,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1959年,北京市人民委员会授予高继勇北京市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焦永禄 男,汉族,1933年11月9日出生,中共党员,小学文化,怀柔区怀柔镇人, 1955年12月在怀柔县交通局光明运输社参加工作。时任赶马车师傅。
上世纪50年代运输工具主要是马车,而赶马车跑运输又是非常艰苦的工作,赶马车师傅不但赶马车,还承担着喂养大牲畜和装卸货物的任务。
那时没有平坦的公路,多为泥土路,道路很窄,崎岖不平,天晴一身土,下雨一身泥。尤其是雨后路面坑坑洼洼、泥泞不堪,在这种条件下,要把货物及时安全地送达,非常不容易,但焦永禄和同事们下定决心克服困难,总是及时将货物安全送到用户手上。赶上刮风或下雨,他宁可自己被雨水淋湿,也要将身上的雨衣及一切可以遮雨的工具都盖在货物上,免得把货物淋湿,给国家造成损失。道路泥泞,有时拉着一两吨货物的马车陷到泥坑里,他对大伙儿说:“咱们一刻也不能等,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货物运到目的地。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遇到这种情况,通常都是人拉、肩扛、手抬,有时肩上和手上都被磨出了血泡。
焦永禄基本上常年都在外边送货,家里的大事小事,伺候年迈的父母,照顾幼小的孩子,都交给了妻子一人承担,始终舍家忘我地工作。经他的手送出的货物不计其数,但是每一批货物的种类、来源、数量、目的地,他都一一记在心头,从没出现过差错。这些工作上的成绩都是他平时认真钻研业务,善于总结经验得来的。工作中有困难、有艰辛,但他凭着一股钻劲、韧劲和对工作的热情,总能既快又安全的完成任务。
焦永禄干一行爱一行,为人民服务,便民、利民、为民就是他的宗旨,无论在哪里工作,无论做什么,他都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全部都投入到工作中去。在工作期间除做好运输工作,他还特别注意精心喂养牲畜,加班加点为车队拉草料,白天出车,夜里照顾牲畜。他还具有团结互助精神,不分昼夜帮别人修车,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1959年,北京市人民委员会授予焦永禄北京市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并出席了北京市工业、交通、基本建设、财贸方面群英大会。
韩朝耕 男,汉族,1940年出生,怀柔区九渡河镇人,中共党员,中专学历。曾任怀柔县工业局打字员、县镟木工艺厂工人,怀柔县工商局副局长、局长、党委书记,怀柔县委统战部部长、对台办公室主任、县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县工商联党组书记。时任怀柔县镟木工艺厂工人。
韩朝耕1958年参加工作。当时,他立志要为新中国建设多尽一份力,决心思想上要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工作上要永远坚持鼓足干劲,奋发向上。在工业局当打字员时,在老师帮助指导下,他加班加点学习和熟悉不同文件、不同格式和要求;背记字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前完成了学习任务,担负起全局文件打印任务,后因视力问题不宜再做打字工作,调到镟木工艺厂工作。
镟木工艺厂生产设备是简单的半机械化,主要靠手工操作,在没有进行专门的技术培训,完全是在老师傅的指导下,他边干边学,学中干,干中学。他认真钻研、勤学苦练,善于从生产实践中体会、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生产技能,多出产品。在你追我赶的生产竞赛中,他常常提前到岗,做好磨刀、备料、检查机床等一切准备工作,上班铃声一响立即投入产品生产。每次新产品投产,车间主任都要出示样品,明确质量标准、工作指标,并示范操作。他认真听、用心记,仔细观察操作要领,在生产中认真体会方法、技巧,保证产品质量,出色地完成任务。在生产实践中他总结出提高工作效率的三个坚持:必须坚持虚心向老师傅学习,他们技术熟、经验多,向他们学习可以不走或少走弯路;必须坚持不断地总结自己的体会,把粗活做细,细活做巧,保证质量;必须坚持工作精力高度集中,严守操作规程,确保安全生产,只有安全生产,才能有效争取生产时间,多出产品,出好产品。因此,在他的努力下,总是保质、保量地超额完成任务。
1959年,韩朝耕出席了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召开的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并被授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鲁桂兰 女,汉族,1939年出生,怀柔区北房镇人,中共党员,小学文化。1958年8月到1959年10月参加修建密云水库建设,时任怀柔支队花木兰团猛虎突击队队长。
为根治潮白河水害,安定两岸人民的生活,解决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和工农业用水,1958年6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决定修建密云水库,动员河北、北京民工参加水库建设,要求一年拦洪,两年建成。鲁桂兰和她的姐妹们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和男民工一样,意气风发地赶赴密云水库工地。她们自带工具、口粮,于1958年8月26日进场,住在了南碱厂。到工地以后,鲁桂兰等十姐妹受十三陵水库的启示,她们在到达工地的第二天就自动成立了突击队,起名为“猛虎突击队。”这支突击队是由10名20岁左右的姑娘组成的,后发展到32人。鲁桂兰被选为突击队长。她带领突击队的姐妹们战斗在潮河主坝土石料回填工地上。她们勇猛战斗,昼夜三班倒,歇人不歇马,最终超额完成任务。
进入冬季,寒风呼啸、风沙弥漫,冰冻的河谷工地经常在零下20℃左右,鲁桂兰带领突击队员踏冰雪,战严寒,昼夜施工。风沙和汗水混合在一起,翳蒙双眼,她们擦去眼尘,继续战斗。到了夏季,太阳直射在水库工地上,无遮无挡,上面烈日晒,脚下热料烤。6月20日,潮河上游水位由原来的1195公尺,猛涨到1218公尺,严重威胁到围堰的安全,关系到水库建设的成败。如果围堰被冲,正在建筑中的大坝将付诸东流,毁于一旦。这时,鲁桂兰同30多名男子先进生产者一起,向全体水库建设者提出了“开展劳动竞赛,确保汛期拦洪”的倡议。广大民工纷纷响应,迅速掀起了生产高潮,抢晴天,战雨天,大干苦干,终于实现了汛期拦洪目标。
鲁桂兰和她的突击队从1958年8月28日进驻密云水库工地到1959年10月6日撤离工地。在密云水库战斗了406天,不用说平日没回家,新春佳节也是在水库工地度过的。
1959年10月24日,按着上级组织安排,鲁桂兰所在的花木兰团转战到怀柔北台上水库修建工地。一到工地,鲁桂兰就将突击队的姐妹们编成5人一组,采用包工具、包质量、包时间、包方量的方法,开始紧张地劳动。她和副队长推着两辆双轮车,冲在前面,竞相追逐,快步如飞。在她俩的带动下,工地上很快出现了你追我赶、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在北台上水库修建工程中,鲁桂兰所在的突击队总是超额完成挖运土方的任务。
1959年,北京市人民委员会授予鲁桂兰北京市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个人称号,她还出席了全国妇女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荣获金质奖章一枚,同年4月,被评为青年红旗手,荣获共青团中央颁发的“五四”纪念章一枚。1960年,中华妇女联合会授予她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在北京参加表彰大会时,她曾经受到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与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合影留念。
戴月兰 女,汉族,1935年1月出生,怀柔区桥梓镇人。怀柔县桥梓人民公社前茶坞大队社员。
戴月兰在村里劳动中一贯积极主动,非常勤恳,不甘心落后,和男同志一样比着干。在村里修黑山水库时,别人都两个人抬运,她却一个人挑,用村民的话说“戴月兰干活儿能顶一个男劳力”。她从不叫苦,不喊累,任劳任怨,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表现出了新时代女性的特点。
戴月兰走出家门,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是没有家庭负担,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小的只有四五岁。由于白天要外出劳动,只能把孩子托付给邻居看管。四五岁的孩子是多么需要母亲的照顾,而这也成了她对孩子始终不能弥补的内疚。但当有人问她“如果再有一次这样的机会,你会选择在家照顾孩子还是去建设祖国?”她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建设国家!”而事实上她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她这种舍小家为大家,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担当的精神,为全村的妇女做出了榜样,带动了很多女同志走出家门,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1959年,北京市人民委员会授予戴月兰北京市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马海燕 女,汉族,1940年1月出生,怀柔区怀柔镇人,中共党员,高中文化,1959年参加工作。时任怀柔县广播站播音员。
马海燕1959年7月到怀柔县广播站从事播音员工作,怀柔广播站创建初期是有线广播,当时只有站长和马海燕两个人,条件非常艰苦。马海燕同志工作踏实,勤学苦干,钻研业务,每天除背稿、播音工作外,还要负责大型会议、活动录音、机器操作、维护、打扫机房卫生、下乡采访、稿件登记等工作,身兼数职。她每天坚持吊嗓子,提高音色质量。她对要播出的稿件反复修改,仔细检查,每篇稿件都认真看上三四遍,甚至更多,以便在广播时,确保语言流畅,感情丰富。为了更好地表达感情,她在稿件上详细地画上轻重音和快慢速度的符号,为了准确掌握时间,她曾多次看着钟表进行试播,表达饱满的情绪,有时她还将播音稿件录下来放给自己听,进行研究分析。如有的字吐不清或者播音句子不生动,感情不够丰富就抹掉重录,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这样不仅避免了出差错,还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在很短时间内有了很大提高。
马海燕在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曾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表扬,但她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主动和其他县电台的播音员联系,交流经验体会,加强播音练习,掌握播音技巧。她还经常深入到群众家里,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为丰富节目内容,增强宣传效果,她经常组织县文化馆文艺团体来广播站录制文艺节目,改变了播放唱片的枯燥形式。为提高基层播音员的播音水平,马海燕还对各乡的播音员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耐心指导帮助。
由于广播站工作人员少,宣传任务繁重,马海燕既是播音员又是记者和编辑,她打破坐办公室打电话、要材料的做法,主动走出去,深入基层进行采编。她不顾山路崎岖,道路泥泞,骑着自行车下乡采访,与群众手拉手、面对面、心贴心,挖掘题材,采写了大量的、来自一线的、生动鲜活的新闻作品。有时她扛着几十斤重的录音机赶往县、乡举行的大型会议现场录实况,晚上对白天采集的素材进行编辑,常常工作到深夜,有时一天要工作十三四个小时。有一次,北房乡召开农业生产现场会,她早晨五点钟就起来准备采访机器设备,推着自行车带着几十斤重的老式录音机,走了十几里路赶到会场。散会后,天空中下起了小雨,乡村的土路泥泞难行,她把自己的雨衣盖在录音机上,赶回单位时她全身上下已被雨水湿透,夜里就发起高烧,她吃点退烧药,第二天早上又出现在机房里,投入到播音工作中。
1960年2月,北京市人民委员会授予马海燕北京市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系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王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