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一
2012年初,按照市委党史研究室的统一部署,经区委批准编辑出版《怀柔英模》一书。本书收录自1949年10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62年来被国务院、省市政府命名的各级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先进工作者,牺牲的革命烈士和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北京市见义勇为好市民、北京市见义勇为积极分子。
经过两年的工作,目前掌握,怀柔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被评为全国和省、市的劳动模范及享受劳动模范待遇的先进生产者、先进工作者416人次。其中,全国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15人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0人,全国部委系统享受劳模待遇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29人次。省、市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先进工作者362人次。从史的角度,我们把他们分为两个阶段、两代劳模。第一代劳模(1949年10月1日—1978年12月31日)是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模范,是为人民服务的模范,是无私奉献的模范。第二代劳模(1979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是党在农村改革开放政策执行的先锋,是善于学习、思想解放、勇于拼搏的楷模,是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模范。
他们和时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的奋斗精神,体现了共产党人和基层先进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优秀品质;他们创造的业绩,是怀柔区在新中国成立后所走过的道路及其成就的缩影;他们所走过的征途,是一段曲折难忘的历史;他们所做出的事迹,是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认真总结两代劳动模范的征途和足迹,是总结怀柔社会发展六十多年来经济建设历史的重要方面。
(一)听党的话,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艰苦创业,带头治山治水,立足改变家乡面貌;无私奉献,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工作岗位上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这是第一代劳模身上共同的特点
带头走农业合作化道路。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完成后,怀柔广大农民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在这个时期,怀柔农村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有些农民家庭虽然分得了土地,但是人多劳力少,甚至没有劳动力;缺耕畜、少农具;生产上遇到了很难克服的困难。因此,土改后不久,农村又出现了土地买卖、土地出租和雇工剥削现象。为了尽快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使农民摆脱贫困,遏制农村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县委、县政府提出开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怀柔农村的第一代劳模,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发动群众,组织互助组,克服困难,发展生产,走在时代的前列。西坟村(今红林村)原党支部书记、老劳模阎瑞年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绿化荒山的号召,1950年初春,组织27户40多名男女劳动力的造林专业队,在西坟村西山上,苦干半个月,直播油松500多亩,成活率达95%以上。1952年,他又带领自己组织起来的互助组积极开展生产劳动,在完成点种6亩棉花的计划后,又组织本组劳力顺利完成全村20亩植棉任务。还有一些劳动模范积极响应党的组织起来,走合作生产道路的号召,率先在本村办起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很高,社员的生活水平发生了明显变化。
带头治山治水。解放初期的怀柔农业,自然条件极其恶劣。山区春季十年九旱,夏秋暴雨横流,水土流失严重。平原沟叉纵横,低洼易涝,收成无几。新中国成立后,怀柔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这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巩固新生政权的客观要求。县委、县政府抓住这一主要矛盾,提出了治山治水、改变生产条件的工作要求。在这一时期大规模的治理水土流失、兴修水利工作中,涌现出了像一渡河大队的刘宗悦、得田沟大队的马连科、交界河大队的石万瑞、宝山寺大队孙振山、修建密云水库时“花木兰团猛虎队队长”鲁桂兰等一批优秀的劳动模范。典型的老劳模,一渡河大队原党支部书记刘宗悦,针对本村山多地少、没有水浇地的实际,组织带领群众,开渠引水上山,先后修建了11条大渠,总长21华里,建立了8个固定扬水站,2个移动扬水站。组织青壮劳力山沟扎寨,一条沟一条沟地垒坝、填土,治理山坡总面积3000亩,扩大耕地300多亩。成立林业队,逐山头植树造林,栽种果树。在坡地上实行果粮间作。一渡河大队粮食和果品产量由此大幅度增长,彻底改变了原来的落后面貌。他的模范事迹被社会广泛传颂,一渡河大队也被市委命名为北京市农业红旗单位。老劳模,1958年修建密云水库时“花木兰团猛虎队队长”鲁桂兰,带领本队姐妹们,冬冒严寒、夏顶烈日,人拉肩挑,挥汗如雨,日夜奋战在工地,连续战斗406天不回家,出色地完成了工地指挥部交给的各项艰巨任务。1959年10月,她又带领突击队的姐妹们转战到北台上水库工地,继续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每天都超额完成挖运土方任务。她本人曾经五次被评为一等先进生产者,六次被评为特等先进生产者并出席北京市和全国妇女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荣获一枚金质奖章。正是在他们这样一批劳动模范、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艰苦创业、奋力拼搏和模范带领下,怀柔的农田水利建设才取得了显著成果。
带头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教育战线,上了年纪的人不会忘记模范教师黎杏华。她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童年时期受尽苦难。解放后,党把她送进师范学校学习,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她从心里感激党。1956年被分配到喇叭沟门乡苗营子小学任教师。山区条件差,生活、工作环境艰苦。但是,她到工作岗位后,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呕心沥血育桃李。她看到山区农民生活艰苦,孩子上学不容易,就带领学生搞勤工俭学,资助家庭条件困难的孩子上学。遇到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生病,她就自己掏钱为生病的学生买药。为了教好学生,她经常挑灯夜战,认真备课。有时自己生病,不能起床,就把学生叫到床边,为他们讲课。有一次外出开会,正赶上下大雨,河水上涨,为了不耽误第二天给学生们上课,她在赶回学校途中蹚水过河时,险些被凶猛的洪水卷走。她就是这样凭着一颗对党对人民赤诚的心,兢兢业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1960年,她被评为全国文教系统先进工作者,并且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第一代劳模中还有许多突出人物。如赵炳睦(怀柔县农机修造厂工人)、刘振堂(怀柔县公安局二科民警)、崔俊福(怀柔县卫生局北湾子门诊部医生)、毛淑英(怀柔县农机管理站车长)、乔洪春(怀柔县沙峪人民公社沙峪大队大牲畜饲养员)、赵富祥(怀柔县年丰供销社售货员),等等。新中国成立后至1978年的十九年里,怀柔区受到国务院及各部委、河北省、北京市表彰的劳动模范211人次。
(二)深刻理解、模范执行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善于学习、思想解放、为国家和集体事业发展奋力拼搏;率先致富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这是第二代劳模身上共同的特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怀柔大地。新形势下,涌现了一大批新的劳动模范,也可以称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代劳模。这一代劳模,发扬了第一代劳模的光荣传统,既有坚定的革命意志,明确的奋斗目标,开拓进取、奋力拼搏的精神,又具有在改革开放形势下出现的新的优势。他们正确执行改革开放政策,在发展农村经济、改变家乡面貌上,在乡镇企业改革发展上,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他们是怀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者、探索者、成功者。他们丰富的经验、突出的业绩、模范的作用,显示出具有新时期特点的光辉形象。
带头解放思想,坚决执行改革开放政策,大胆发展农村经济。在改革开放起步、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怀柔农村突破了原有的生产管理体制,逐步推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发展社队工副业,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这一时期的劳动模范思想解放,大胆工作,敢为人先。典型的有刘宗杰(一渡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尤义兰(西台下大队党支部书记)、王殿英(东帽湾大队党支部书记)、张仲才(河防口大队党支部书记)、郑银堂(孙栅子大队党支部书记)、孙荣启(辛营服装厂厂长)、郭发(杨宋庄橡胶厂厂长)、郭久奇(北京兴华通风设备厂厂长)、彭大贵(汤河口镇金恒实业公司经理)等等。西台下大队党支部书记尤义兰,是农村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位坚定领跑者。1981年,她带领党支部一班人在认真学习理解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基础上,反复研究,大胆决策,利用本村资源优势和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很快建起了红砖厂,经济效益显著。以后,根据市场需求,抓住机遇,又先后建起了白灰厂、汽车运输队、采石厂、基建工程队、玛钢厂、机械修理厂、服装厂、种猪养殖场、酱菜厂等,村办企业一个接着一个成立,西台下村经济空前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村内公共事业有了较大改善。1988年她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一渡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刘宗杰,是一位一心扑在集体事业上的带头人。1978年他接任党支部书记时,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当时,村里一盘散沙,经济落后,200来户的山村,竟有七八十户靠借粮过日子。刘宗杰以共产党员的宽广胸怀,不计个人恩怨,团结带领干部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发展村内集体经济,先后在怀九河两岸筑起了两条宽1米、高3米、全长2800米的护地石坝;为灌渠引水,修建了一道80米长的拦河坝;沿怀九河边,开挖铺砌了650米渠道,引河水自流灌溉;在怀九河中游,修建了一道横跨大河东西的倒虹吸,全长250米,把河西灌渠内的水,引到河东灌渠内,自流灌溉河东上百亩土地。这样,仅3年就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解决了群众吃粮问题。此后,他在认真学习理解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带领干部群众,积极发展集体工副业。经过市场调查,他首先成立了村建筑队,对外承包工程,增加经济收入。以后,又陆陆续续建起了皮鞋厂,投资600万元建起了规模养鸡场及年生产能力达万吨的饲料加工厂。一渡河村集体经济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很快提高。
这一时期,是改革开放后怀柔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大部分劳模的显著特点,就是他们深刻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政策,抓住时机,在落实包产到户的同时,大力兴办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他们办企业都发挥了“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千山万水”、“千言万语”所谓乡镇企业的“四千精神”。为了集体办好一个企业,得到有关单位在项目、资金、人才、设备和原材料等方面的支持,“跑酸了腿,磨破了嘴”用尽了脑汁。困难和曲折可想而知。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换回的是集体经济发展的显著成绩。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推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2002年撤县设区,又开启了怀柔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怀柔经济社会大发展战略目标中,顺应形势涌现出一批新的劳动模范。他们有的是发展板栗、西洋参、冷水鱼三大农业主导产业的积极分子;有的是内引外联、发展怀柔工业四大支柱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的创业者;有的是做足山水文章、发展壮大怀柔旅游业的先锋;有的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领军人物;有的是深化怀柔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模范执行者;有的是在党委工作部门和教育、文化、卫生等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的先进工作者;还有的是在怀柔区域内发生严重自然灾害,为了群众利益奋不顾身顽强拼搏的英勇战士。
带头致富不忘乡亲,热心公益事业。杨淑清,雁栖镇长元村虹鳟鱼养殖企业家。她从1990年开始,承包两个鱼池搞虹鳟鱼养殖。她自强不息,克服各种困难,学习冷水鱼养殖方面的书籍,掌握虹鳟鱼养殖技术,使自己在养殖行业站稳了脚跟。1993年,她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建成8个从鱼苗到成鱼的养鱼池。2004年又投资300万元扩大养鱼厂规模,实现自产、自销、餐饮、住宿、娱乐一条龙的服务。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奋斗,固定资产发展到1200多万元。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她的渔场越办越红火。杨淑清赚到钱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尊师重教。从2001年起,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和教师节她都带着节日礼物到长元小学和师生共度节日。10年来,她还为学校捐款6万多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自2006年起,她每年春节都到镇孤儿院看望孤儿,送去食品、书包、新衣裳和其它生活用品。她非常热心公益事业,为村里老年服务队的老人们购买帽子、衣服。2008年汶川地震,她累计为灾区捐款8800元人民币。她致富不忘帮助众乡亲,无偿地为村里的姐妹提供虹鳟鱼养殖技术,并把鱼苗提供给她们养殖。在她的帮助指导下,长元村的10多位姐妹先后从事了虹鳟鱼养殖,走上了致富路。2010年她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这一类型劳模还有雁栖镇官地村单淑芝、雁栖镇劳模山庄常俊英、九渡河镇九渡河村关秀琴,等等。
带头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在产业发展中发挥模范作用。福田汽车北京欧马可工厂党委书记、厂长蔡保荣,始终把科学技术作为引领企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不断推动企业经济向前发展。作为工厂工艺、技术系统的领军人物,他善于学习、锐意改革,注重产品开发升级,狠抓创新试制流程。他亲自带领技术团队搞技术攻关,多年来,实现了从“五星”小卡到“时代”轻卡,从奥铃超越到欧马可的c/n快速升级。2009年顺利完成了欧马可福康38动力国Ⅲ/Ⅳ开发项目,引领欧马可轻型汽车实现了产品从国内中低端向世界高端的跨越,成为国内乃至国际高端产品的代表。2010年,他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这一类型的劳模还有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设备科科长李仲龙,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怀柔汽车厂试制车间生产调度石长城等。
带头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村集体经济较大发展。全国劳动模范、怀柔镇大中富乐村党支部书记刘勇,深刻理解党的方针政策,从本村实际出发,拓宽发展集体经济的思路,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村办工业向科技化、规模化和正规化迈进。他带领村班子领导成员,大胆决策,从1996年开始,投资2450万元、占地270亩,兴建村工业小区(北区)。小区内建成了标准化厂房18000平方米,附属设施及办公楼6300平方米,并且实现了六通(上水、下水、电、通讯、路、暖)一平(场地平)。通过招商引资,很快就有电子、印刷、新型建材等知名企业入驻小区。2000年8月,又兴建工业小区(南区),占地300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全部采用轻钢结构。采取边建设边招商的方式,先后引进了台湾统一企业、上海紫江集团、珠海中富集团、英国翼飞帝门窗公司等,引进资金18亿元,村集体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2004年,村工业总产值达到155亿元,利润6545万元,纳税5821万元,人均纯收入12360元。大中富乐村发展集体经济、创办工业小区的成功经验被北京市有关部门和区政府称为“富乐模式”。这一类型的劳模还有庙城镇李两河村党支部书记朱国文、桥梓镇北宅村党支部书记谢长明、喇叭沟门乡东岔村党支部书记刘显文等。
两代劳动模范的足迹,体现出来的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脚踏实地工作相结合的精神,主人翁责任感和艰苦创业精神,忘我的劳动热情和无私奉献精神,强烈的开拓创新和锐意进取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推动时代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当今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所在。
二
山水秀丽的怀柔大地哺育了许多优秀儿女。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怀柔区涌现了许多英雄人物,他们中有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截至2011年底,经怀柔区民政局注册登录的革命烈士1026人。其中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827人。他们为了中国的革命和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的英名永存!他们的名字已在《怀柔县志》、《北京市怀柔区军事志》中予以登录,本书不再登录。本书只对新中国成立后牺牲的革命烈士予以登录,并对少数烈士事迹进行挖掘、整理和编写。
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牺牲的怀柔籍革命烈士共196人。其中朝鲜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114人,南方剿匪斗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27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55人。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由于美国出兵朝鲜,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中共中央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在怀柔县委的领导下,怀柔人民发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积极捐款捐物购买飞机大炮,踊跃报名参军,并努力生产,厉行节约,以各种形式支援抗美援朝斗争。当时全县有3402名青年积极请求奔赴朝鲜作战,432名青年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当年,还有一部分怀柔籍战士,建国前参军,朝鲜战争爆发后,又随所在部队入朝作战。参加入朝作战的部分怀柔籍战士血洒疆场为国捐躯。
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怀柔籍战士分布在14个镇乡,98个村,年龄最小的十七八岁。他们中有的已经成家,娶妻生子;有的刚刚结婚,便告别了新婚的妻子;多数没有成家,便响应祖国号召,奔赴朝鲜战场。当时,装备较差的志愿军和装备优良的美军作战,战斗是激烈的、残酷的。他们有的牺牲在对敌发起的进攻中,有的牺牲在阻击敌人的阵地前,有的牺牲在行军途中敌机的轰炸下。他们虽然牺牲的时间、地点、场景不一样,但是都是为了祖国的安全、消灭美帝侵略者光荣牺牲的。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牺牲的革命烈士中,还有一部分是在南方剿匪战斗中牺牲的。牺牲的时间大体在1950年至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怀柔籍的一部分战士,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结束后,便随所在部队参加了南方剿匪斗争。他们跋山涉水,转战在崇山峻岭之中,不惧艰险,不怕牺牲,勇斗匪徒。据统计,有27名怀柔籍战士在剿匪的战斗过程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55名,主要是为了保卫国家、集体和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牺牲的。有的是在突发的自然灾害中,为了转移群众、保护集体财产,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是在重大的疫情发生时,为了抢救病人,倒在了工作岗位上;有的是为了抢救落水儿童,自己却不幸沉入水底停止了呼吸;有的是在执行任务时,把安全让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们当中有的是农村党支部书记,有的是解放军战士,有的是医生,有的是普通农村群众。不论从事什么职业,不论职位高低,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为国家、为集体、为他人舍生忘死的共产主义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舍己救人、助人为乐的美德。在抗美援朝战争、南方剿匪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他们的名字怀柔人民将永远铭记,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敬仰和学习。
怀柔大地盛开文明之花,怀柔人民传承民族美德。近些年来,怀柔区还涌现出许多见义勇为的好市民、积极分子。据统计,从1991年到2011年,怀柔区被授予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北京市见义勇为好市民、北京市见义勇为积极分子光荣称号共46人次。其中,被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授予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2人,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北京市见义勇为好市民荣誉称号7人次,被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等单位授予北京市见义勇为积极分子荣誉称号的37人。这些同志都在关键时刻,为了保护他人的生命和财产,奋不顾身勇往直前。他们有的是为了保护他人财产,维护社会正义与抢劫歹徒英勇搏斗;有的是为了抢救落水民工、儿童奋不顾身跳进汹涌的河水里;有的在特大山洪暴发时,不惧危险,勇救村民;有的是在烈火中抢救儿童,并和群众扑灭大火保护他人财产。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他们是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英雄,是怀柔最可敬可爱的人。
责任编辑:王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