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978年12月)
一、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国家部委系统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省市级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事迹简介
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事迹简介
李存元 男,汉族,1916年出生,怀柔区北房镇人,小学文化。时任怀柔县红星木业生产合作社工人。
李存元年轻时,跟父亲学习了修理钟表、配钥匙、木匠、油漆工等许多手艺,使他成为乡亲们心中的能人,也为他以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53年,李存元在怀柔县红星木业生产合作社工作期间,因为有木匠、油漆工等工作的基础,他在技术上具有较高的悟性和明显优势,成了厂里的一名技术工人。在工作中,他虚心学习,勤于研究,很快就掌握了修理机器方面的技术。当时生产技术落后,需要使用木材得人工砍劈,既耗时又费力,效率低下。李存元凭着自己学到的技术和钻研精神,终日潜心研究,于1955年成功设计制造了多条锯,投入使用后,直径1米或者2米的大圆木经过此锯,都能变成形状相同的木材。多条锯的使用,改变了以往人工劈木的状况,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同年,李存元还制造了一台铡草机,从此,改变了村民用铡刀铡青草、干草、玉米秸秆、稻草等各种农作物秸秆的繁重体力劳动状况。此后,李存元对多条锯和铡草机又进行了多次技术革新,让其发挥了最大作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1956年,李存元荣获河北省先进生产者和全国先进生产者两项荣誉称号并出席了1956年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刘少奇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赵炳睦 男,汉族,1925年12月出生,山东省济南市邹平县人,中共党员,初小文化,1953年参加工作。曾任怀柔县益民铁业社职工、怀柔县农机厂钳工、一车间工改组组长、修理班班长。时任怀柔县农机厂一车间工改组组长。
赵炳睦在工作期间,多年如一日,一直注重技术革新,始终为试制农业机械及厂内各项技术攻关努力工作,为实现农业机械现代化,积极支援农业生产做贡献。1958年怀柔县委要求做一台矿石粉碎机,这一任务交给了赵炳睦。他从来没有见过矿石粉碎机。在没有现成图纸、没有规格材料的情况下,他和几位工友边画图边算尺寸边制作,没有规格钢材,就用废道轨代替,经过八昼夜的苦战和反复改进,终于制造出了矿石粉碎机,一天能粉碎8吨矿石,提高工效近百倍。清华大学、北京市丰台区及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云南省等地都有人来参观学习,并给予很高评价。
赵炳睦任怀柔农机厂一车间工改组组长期间,开动脑筋大搞技术革新,在支援农业、试制农业机械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和同事一起先后成功地进行了抗旱水罐、水箱、机引平地耙、山地犁、105型割晒机、切脱机、铡刀机、脱粒机、饲料粉碎机、中耕施肥机、四行小麦播种机、改进式八行播种机等十几项技术革新项目。为了实现拖拉机修理、旧件修复、新件制造三条线,加快农机修理速度,他和同事一起就进行了曲轴金属喷镀,后桥磨合器,拖链轮轴拆装台、大梁液压铆钳等六项重大革新,效果显著。如后桥磨合,之前是装好引擎开车磨合,发现问题再拆下引擎修理,装卸一次就得两个人干两天。有了后桥磨合器,不再用引擎磨合,大大节约工时。又如拆卸拖链轮轴,过去四个人用大锤砸,用四个小时,拆下来的轴绝大多数报废,现在有了拆装台,两个人用几分钟就能拆下来,提高工效40多倍。而且拆下来的拖链轮轴还可以修复再用,这样不仅解放了重体力劳动,加快了修理速度,而且降低了修理成本。铆一台拖拉机大梁,过去十几个人干一天,质量还不好,革新成液压铆钳后,四个人半天就铆完一台拖拉机大梁,提高工效7倍,而且质量非常好。他发明的“液压式镗孔机床”,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他的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有力地推动了怀柔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1959年,赵炳睦被评为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先进生产者,1965年被评为北京市农业先进生产者。
崔俊福 男,汉族,1925年出生,怀柔区北房镇人,中共党员,小学文化。解放前曾在药铺学徒4年,学医5年,1952年4月底参加革命工作。时任怀柔县青石岭人民公社北湾子门诊部负责人。
1958年,因工作需要,崔俊福调任北湾子门诊部任负责人。北湾子地区面积大,医务人员少,但他从没被艰难困苦吓倒过,主动开展巡回治疗,哪里有人找,就到哪里去,哪怕来个电话,捎个便条,他就马上登程,不分昼夜。由于勤勤恳恳地为人民健康服务,当地群众一致称他为“自家人”。
1958年夏天,一场暴雨过后,山上汹涌的洪水顺着山沟冲下来。北干沟村有两名社员割草回家,过河时被激流冲走,待抢救上岸已经不省人事。他听到这个消息,不顾水流湍急,摸黑赶了十多里路,几次都差点被河水冲走,进村时已经是夜里11点多钟,干部和家属正围着病人团团转。他立即进行抢救,并看守到夜里3点多,直到病人能够坐起来。
1958年9月的一个晚上,门诊部接到电话,东石门村会计的母亲患急性胃炎,请大夫马上去。东石门村离门诊部有30多里山路,又是黑夜,要蹚很多河道、水沟。崔俊福知道情况后,毫不犹豫,立即背上诊包,手拿一根木棍,深一脚浅一脚,深夜1点多钟赶到了病人家中。经过治疗病人安定下来后,他才发现脚已经被河水泡白了。病人的亲属、街坊和村干部看到这种情况,被深深地感动了,他们说:“从前请医生请不来,现在打个电话半夜三更就跑来了。”
1959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已经过了12点钟,离门诊部30多里的西石门王景福家着火了,家里不满周岁的孩子被烧得全身是水泡。他听到这情况后,便立即冒着刺骨的寒风赶路。天黑路不好走,有一段还要蹚过半尺多深的河水,鞋和脚冻在一起,行走更为艰难,他忍着痛,天亮前赶到了病人家中,经过数次治疗,孩子终于被治好。
在1958年的防病工作中,他白天挨家调查访视,夜晚组织培训保健员、保畜员、教养员、接生员、炊事员,共培训卫生骨干172人,把全管理区8个行政村的防病组织和疫情报告网点儿建立起来,使卫生、防疫工作有了明显改善。崔俊福常常和别人说,千条万条党的领导是第一条,因此他积极拥护和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按时完成上级布置的预防注射百日咳、伤寒、卡介苗、牛痘等各项工作任务。
1960年,崔俊福出席北京市文教、卫生群英会,北京市人民委员会授予他北京市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同年出席全国文教、卫生群英会,国务院授予他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黎杏华女,汉族,1928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初师学历,湖南省浏阳县人,1952年参加教育工作。时任怀柔县苗营子小学教师。
黎杏华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童年时期受尽苦难。解放后,党把她送进师范学校学习,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她从心里感激党。1952年,黎杏华由湖南省浏阳县被分配到北京市怀柔县苗营子小学任教师。苗营子小学地处偏远的深山区,距怀柔县城200多华里,不仅山高路远,经济落后,而且教学条件十分简陋,学校只有几张简易的木桌凳,教室墙壁四面透风。她还要担负起四个年级的复式教学任务。黎杏华知难而进,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扎根到那里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
当她走进教室上第一节课的时候,下面的学生就乱了,有的说,有的笑。原来她说的是湖南话,孩子们听不懂,管她叫“侉子老师”。为了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她每天起早贪晚练习拼音和普通话,主动到学生和群众中学发音,看口型。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经过刻苦练习,在较短时间内,基本攻克了语言关,为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苗营子小学,她用深厚的爱心去浇灌学生的心田,开启孩子的心灵之门。在教育工作中,黎杏华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人格的力量来感染和熏陶学生。当她知道有的学生淘气,毁坏庄稼和瓜果蔬菜后,就用讲故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她看到山区农民生活很贫困,有不少孩子到了入学年龄却不能上学,勉强上了学的,也没钱交学费、买书本。针对这种情况,黎杏华就把自己的笔送给学生,自己掏钱买本给他们用。为了帮助困难学生,黎杏华经常送给学生鞋子、衣服、食品、药品等,黎杏华又开动脑筋,带领学生搞起了勤工俭学。他们上山刨药材、开荒种地,养猪积肥,在试验田上种玉米、谷子,栽茄子、菜椒等蔬菜。夏季,山杏熟了,他们就上山采山杏,仅1958年就收获山杏核800余斤。她用勤工俭学的钱,给每个学生买了一双球鞋,还免了当年的学杂费。不仅如此,她还带领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打柴禾,解决了冬季取暖、烧水用柴。一次,黎杏华带领孩子们上山砍柴,她脚下一滑从山上滚了下来,摔得头昏眼花。孩子们见状,都哭着央求她不要再来砍柴了,可她看着在困境中求学的孩子们,更加坚定了勤工俭学的信心。
黎杏华既是好老师,又是好“妈妈”。雨天,学生因没带雨伞,放学时她就与学生同撑一把伞,把学生送回家。学生的衣服破了她给缝补,指甲、头发长了她给剪……事无巨细,对孩子们的关爱,她比家长更细致入微。在教学工作中,为了教好学生,她抽出时间到外校听课学习,她还自制教具,加强直观教学。挑灯夜战、研读教材,认真备课对她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也正因如此,在1958年全县小学期中测验时,她教的学生90%以上达到了优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黎杏华凭着一颗赤诚的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有时她生病了,不能起床,就把学生叫到床边,为他们讲课。有一次到喇叭沟门中心校开会,正赶上下大雨,河水上涨,为了不耽误第二天给学生们上课,她在赶回苗营子学校途中蹚水过河时,险些被凶猛的洪水卷走。
黎杏华在平凡的岗位上履行着教师崇高的职责,为发展山区的教育事业贡献着力量。1958年中华妇女联合会授予黎杏华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荣誉称号,1960年北京市人民委员会授予她北京市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同年国务院授予她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王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