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市级劳动模范 先进工作者事迹简介(二)

日期: 2020-05-26    来源:党史办

分享:
字号:        

  车万芝  女,汉族,1921年7月出生,怀柔区宝山镇人,中共党员。时任姜村大队交界牌生产队羊倌。

  从1956年村里成立初级社,车万芝一直在怀柔县三块石乡姜村务农,担任生产队羊倌。为了把羊养好,降低死亡率,使小羊繁殖得快,存活率高,她就以羊场为家,以羊为伴。当时她家里有四个孩子,车万芝不顾家里还在吃奶的小女儿,毅然住在生产队搭建的简易羊圈窝棚里,照顾刚出生的小羊。在冬天母羊产小羊的季节里,她怕天冷小羊被冻死,就把刚出生的羊羔养在自己家的热炕头上。

  车万芝对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终于得到了回报,她饲养的母羊大多数都产双羔,有的还生了3个羔。她养的羊当时在三块石乡,是繁殖率最高的,死亡率是最低的。她的精心饲养,壮大了羊群,为发展集体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贡献。

  1958年,北京市人民委员会授予车万芝北京市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孙国礼  男,汉族,1936年10月出生,小学文化,怀柔区渤海镇人。曾任怀柔县八一人民公社畜牧站配种员、沙峪供销社收购员、屠宰员。时任怀柔县八一人民公社畜牧站配种员。

  1958年,孙国礼在怀柔县八一人民公社畜牧站参加工作。工作期间,他勇于冲破世俗的偏见和家庭的阻力,担任起了畜牧站的配种员工作。为了把工作做好,多繁育大牲畜,支援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增加集体财产,他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别人笑话,精心饲养种马,为全公社16个大队的驴、马繁殖做好服务工作。在工作中,他积极主动深入到各村了解情况和不同需求,做到心中有数,并抓住最佳时机,及时配种。由于他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仅1958年就在全公社培育了15头大牲畜,在全县100多个同行业中名列第一,在怀柔县畜牧工作年终总结大会上,八一人民公社畜牧站被授予“红旗单位”,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在成绩和荣誉面前,孙国礼没有沾沾自喜,居功自傲,停滞不前,而是总结成功经验,马不停蹄,继续努力工作,为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增加集体财产做贡献,在1959年又为全乡各大队培育了20多头骡马。

  1958年、1959年连续两年,北京市人民委员会授予孙国礼北京市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杜淑英  女,汉族,1938年出生,小学文化,怀柔区怀柔镇人。时任怀柔县南大街幼儿园教师。

  1957年初,由于国家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大部分青壮年都投身到了祖国建设的大潮中,很多适龄儿童留守在家,无人照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也为了让他们的父母放心,怀柔县城关镇决定成立南大街幼儿园,来接收适龄的留守儿童。由于杜淑英在大队工作表现突出,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所以被委以重任,负责筹备幼儿园。那时候,百业待兴,物质极度匮乏,组织上没有很多资源支援幼儿园建设,当时只有两间破旧的房屋和几件简陋的桌椅。她与几位同事一起想办法,整修教室,实在没有的她们就从家里面拿,用自己的工资买,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筹备,幼儿园终于开园了。

  幼儿园有二十多名儿童,由于这些儿童刚刚入园,上课干什么的都有,杜淑英被气哭不知有多少回,她想了很多方法教育、管理儿童,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讨孩子们的喜欢,和孩子们做朋友,让孩子们佩服她。这一方法很管用,她把这些野惯了的孩子给收拢住了。她既做老师,又当他们的班长,带着他们玩,对幼儿实施快乐教育,在玩中学习,和他们一起写作业。当要求背诵课文时,她先倒背如流,再让孩子们背诵,然后再提问。就这样,她慢慢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成了一个真正的“孩子王”。

  那时候生活很艰苦,在寒冷的冬天,有的孩子穿着很单薄,被冻得哆哆嗦嗦。杜淑英看到这些,就用自己的衣服改成小衣服给孩子穿上。她不光教给孩子们知识,在生活上也十分关心他们,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有些孩子的父母工作很忙,根本没有时间照顾他们,杜淑英就当起了他们的妈妈,关心他们的生活,给他们缝补衣服。有一个孩子,因为父母长期不在家,就让他住在了幼儿园,每天放学后杜淑英给他做饭、洗衣服,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还有一个孩子掉到了厕所的茅坑里,她把孩子从茅坑里拉了上来,并把身上和衣服洗得干干净净。这些事情在当时,对于未满20岁的杜淑英来说非常艰辛,那时候杜淑英家里有几个兄弟姐妹,生活非常拮据。母亲和兄弟姐妹们都劝她不要再当老师了,还是回到大队继续做以前的工作。可是她看到孩子们稚嫩的眼神,毅然决然地坚持继续在幼儿园任教,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1958年,北京市人民委员会授予杜淑英北京市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孟淑凤  女,汉族,1937年出生,怀柔区桥梓镇人,小学文化。时任平义分幼儿园教师。

  1954年,孟淑凤开始担任平义分村幼儿园教师。当时幼儿园有幼儿200余名,分为大班、中班和小班,大班一天8堂课,中班一天5堂课,小班一天4堂课,教学任务繁重。由于当时条件艰苦,很多老师只是干了一年半载,就一拨一拨地离开了工作岗位,但是孟淑凤却一直坚守在幼儿教师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一教就是3年。

  1957年,由于幼儿园教师资源匮乏,平义分村幼儿园只能闭园停办。孟淑凤说:“幼儿园不能散,散了,平义分村这些学龄前儿童怎么受教育?”于是,她决定自己开办幼儿园。

  1957年4月,新的幼儿园成立了,由于条件有限,幼儿园没有什么像样的桌椅板凳,而且不够用,有的打地摊儿学习。孟淑凤用自己的钱购买桌椅,来满足基本需要,她还为孩子们买衣服、玩具等。孟淑凤家几十平方米的屋子就是教室,条件非常艰苦。即使是这样,幼儿园还是极大地减轻了家长们的负担,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场所,解放了一些妇女,使他们参加生产劳动。

  幼儿园还是分成大班、中班和小班,但是在教学内容上,孟淑凤进行了创新,增加了音乐、体育、故事等科目,在教学方法上,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吸引学生,每次上课,学生们都聚精会神,认真听讲。经她教过的大班学生,能直接保送上小学二年级。那时,她每天要给三个班的幼儿上10节课,有时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

  孟淑凤不仅给自己的幼儿园学生上课,每逢周末,还要给茶坞公社所有的幼儿教师上课,教他们跳舞、唱歌,教他们怎么上课,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由于孟淑凤授课在形式、内容上都有创新,经常会吸引其他教师来听课、学习,北京有的幼儿园教师都来平义分幼儿园听她讲课。

  为了不让孩子家长耽误工作,孟淑凤从每天早上6点钟开始接孩子上学,从西街接到东街,放学后把孩子全部交到家长手里。那时,村里的很多人都在修建黑山水库,有些家长晚上不能接孩子回家,孟淑凤就让孩子们住宿在自己家里,像妈妈一样关心照顾他们,使家长能够正常安心地参加生产劳动,不让他们为孩子操心。

  孟淑凤在创办幼儿园工作中兢兢业业,解放了大批妇女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她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敢于创新,使孩子们在幼儿园进得来,留得住,不仅得到了很好的照顾,而且受到了良好的学前教育,同时为培养幼儿教师也做出了很大贡献。

  1958年,北京市人民委员会授予孟淑凤北京市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穆加忠  男,汉族。1911年6月出生,怀柔区杨宋镇人,怀柔县八一人民公社西树行大队社员。

  穆加忠关心集体,爱社如家,是村里勤勤恳恳的“老黄牛”。西树行村地处怀柔县的南端,地势低洼、河渠纵横,水稻种植面积比较大。在村里劳动期间,他负责村里水稻田的管理。他积极努力,认真负责,每天去稻田疏通渠道,灌水浇地,精心管理。见到有地势较高、上不去水的地方,他就用铁锨一锨一锨地散土,再用脸盆一盆一盆地浇;见到哪片苗弱就马上随手施上肥;遇到刮风下雨,他更是分外经心,及时去地里巡视,看哪块地被水淹了,哪块地里秧苗有没有倒伏做到心中有数,及时采取措施。他负责管理36亩稻田,要施几千斤肥,都是他自己一趟趟连运带撒,从没用过别人。由于他认真负责,西树行村的水稻产量逐年增加。

  穆加忠不仅水稻管理得好,在爱护公共财产方面更是突出。他极力维护集体利益,生怕集体受到一点儿损失,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声誉。他管理的稻田旁边有一片大田,在管理稻田的同时,过来过去也代手管理大田。该除草时除草,该上肥时上肥。农闲时他也不休息,开边展沿,为集体开垦出2亩多稻田。另外,他在不耽误生产的同时,早晚抽出时间为生产队编了40领苇席,全部交售给国家。他以社为家、自觉劳动、大公无私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社员,并博得了广大社员的好评。

  1958年,北京市人民委员会授予穆加忠北京市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于宗常  男,汉族,1929年11月出生,怀柔区长哨营满族乡人,小学文化。曾任怀柔县长哨营人民公社大沟大队大队长、北湾子信用社会计。时任北湾子信用社会计。

  于宗常1947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3月复员回村务农,后任大沟村村民委员会主任,成为社员群众的带头人。在植树造林会战中,他兼任会战二营营长,为了领导、指挥好会战工作,为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他利用晚上时间做会计工作,白天带领群众植树造林。植树造林的区域为上至榆树湾,下至长哨营的孟良山,造林面积10000多亩,参加植树造林的700余人。在如此规模宏大的会战中,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每天早起晚归,披星戴月,早晨徒步20多里路提前到达山场,了解植树造林进度情况,检查质量,然后和会战群众一同扛着树苗或挑水上山栽树,在他领导指挥和身体力行的影响下,干部群众热情高涨,干劲倍增,经过艰苦奋斗,保质保量提前完成了大会战的植树造林任务。北京市林业局的领导来造林区检查、指导、参观时,于宗常作了汇报,得到了高度评价。

  由于于宗常在植树造林大会战工作中敢于负责,善于指挥,勇于吃苦,完成任务出色,领导又派他负责东站区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他二话没说,欣然接受了工作任务,发扬了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认真负责,带领干部群众开展垒坝阶、平整土地、修水渠、打大口井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了改变家乡面貌,他一如既往,认真负责,重活儿、脏活儿、累活儿带头干,时时处处起表率作用,得到了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1959年,北京市人民委员会授予于宗常北京市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王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