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恩波 男,汉族,1934年1月出生,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乡人,小学文化。1956年在怀柔县皮便鞋社参加工作。1958年到北京第六鞋厂(怀柔鞋厂)工作,曾任学徒工、技术工人、技术革新小组组长。时任北京第六鞋厂技术革新小组组长。
1958年,刘恩波在北京第六鞋厂参加工作。他工作中刻苦钻研技术,掌握了过硬的本领,刚刚二十岁出头就已经成为北京第六鞋厂的骨干。在工作中,他总是抢在前面,认真完成领导交给他的工作任务,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对职工进行传、帮、带,把自己的制鞋技术无私地传授给其他工人,对新进厂的青年工人手把手地教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1959年,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北京市委员会组织开展的北京市青年红旗手竞赛活动中成绩卓著,被授予“青年红旗手”称号。
随着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制鞋技术由手工制作发展到机械生产。刘恩波深知自己文化程度不高,要想有更大的进步,就必须要加强学习。于是他凭着自己的信念,认真学习机械理论,查阅大量的书籍,很快就掌握了钳工和电工技术,为技术革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搞技术革新的日日夜夜,他吃住在厂里,不管白天、黑夜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开动脑筋想办法,哪里出现问题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出现。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厂里生产数量、质量的不断刷新。在此基础上,他大胆地向厂领导提出了技术革新的设想,并担当了技术革新小组组长的重任。他带领革新小组研发出了松紧式布鞋,并命名为红星牌。从此,红星牌布鞋很快销往全国各地,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由此也给企业带来了更加丰厚的利润。
1959年,刘恩波参加了人民大会堂群英会,北京市人民委员会授予他北京市工业、交通运输、建设、财贸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刘淑兰 女,汉族,1937年9月出生,怀柔区桥梓镇人,中共党员,初中文化,1958年8月参加工作,曾任怀柔县拖拉机站司机,怀柔县第一医院药剂师。时任怀柔县拖拉机站司机。
1958年,怀柔县桥梓拖拉机站举办了农业机械化培训班,初中文化的刘淑兰,成为第一批学员。经过3个月的学习,她在农业机械的运用与保修、设备知识以及驾驶技术方面都有了较高的技能。拖拉机是当时农业生产的主要机械,刘淑兰非常珍惜、热爱拖拉机手工作。在工作中她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她经常白天晚上连轴转,整个秋天都回不了家。甚至孩子病了,也无暇照顾。
刘淑兰自觉钻研业务技术,坚持每天提前半个小时到岗位,对车辆进行检查、清洁卫生。车子哪怕有一点儿小毛病,她都搁在心上,非得修好才心里踏实。她勤思考、勤动手,在车辆的维护和保养工作中,当好“医生”,经过努力,她的驾驶技术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练就了闻气味、听声音、看零件、摸温度的检车绝活。车辆有没有问题,问题在哪里,她只需几分钟的“闻、听、看、摸”,基本上就可以判断得“八九不离十”。每次出车无论早晚,她都坚持运用这“四字法”认真检查车况才出车上路,绝不图一时之快,简化作业程序,留下隐患。
刘淑兰牢记自己的责任,一贯坚持厉行节约,从不浪费单位的一分钱、一滴油,不多跑一个弯路、处处勤俭节约。在车辆维修上,她更是严格要求自己,能自己修的坚持自己修,能马上解决的自己就地解决。有一次,半路车轮胎被扎,前面不远就有修理厂,但是她坚持自己修理,冒着38度的高温,自己把轮胎换好;还有一次,在晚上9点多钟,车在半路抛锚,前面就是一个村镇,如果在那里修理,就要在外边留宿,且影响第二天出车。经过一天的驾驶,已经疲惫不堪的她凭着坚韧的毅力,咬牙坚持自己修理,终于排除故障,回到单位时,已经是深夜12点多钟了。
刘淑兰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自觉执行安全行车的各项规章制度,遵守交通规则和操作规程,无论何时、何地都保持清醒的头脑。在行车过程中,她严格做到“四不”:不开英雄车、斗气车,不酒后开车,不强行超车。注意控制车速,保持中速行驶,在相互会车时,做到“宁停三分,不抢一秒”、礼让三先。转弯时牢记“靠右、鸣号、减速”三件事。她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自己工作的首位,多年来安全行驶近百万公里无任何责任事故,为家乡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1959年,北京市人民委员会授予刘淑兰北京市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张喜 男,汉族,1908年出生,小学文化,怀柔区怀北镇人。1952 年参加工作,曾任怀柔县马家坟、坟头供销合作社、副食品公司、城关收购站收猪员。时任怀柔县城关供销合作社收猪员。
张喜曾在马家坟、坟头、城关供销合作社从事收猪、屠宰生猪工作。这项看似简单的工作,经过张喜同志的刻苦钻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工作中,他首先从支援农业生产入手,加快生猪育肥。在1959年他看到生产队食堂泔水好,于是就协助生产队从猪场拨出部分小猪,给食堂喂养,两个月就出售肥猪33头,比生产队饲养育肥时间加快将近一个月。这种方法得到了党委的支持,取得成功经验后在全县51个大队推广。一年来,光食堂饲养育肥肥猪达3660余头,增加了肥猪收购量。肥猪数量的增加,为收购带来了难度,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张喜深入到各大队,摸清养猪底数,并建立养猪登记本,打开账本就能知道哪个大队有多少头猪,大小多少,何时出栏,做到一清二楚。他每月还串村4次了解生猪变化,由于底数清,在6月份的一天中就收购120余头,张喜同志被群众称为“猪户籍”。
张喜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忘刻苦钻研与此相关的业务知识。他经常组织收购员互相学习,帮其他同志解决养猪困难的问题。在完成收猪任务的同时,他还主动与其他部门合作,积极动员社员参加储蓄,三个月收取社员存款、收回贷款6000多元。他对业务知识刻苦钻研,克服重重困难学会了给猪治病。他自己买了针头和注射器,一边收购,一边给猪治病,在三个月内治好了11头病猪,由远近闻名的“猪户籍”成为社员群众欢迎的“猪大夫”。在日常工作中,他见到有瘦弱的生猪就主动帮助想办法恢复健康,尽快育肥。如两河猪场的22头瘦弱生猪,经过他寻找良方,细心治疗恢复了健康,这个良方先后在几个猪场推广,仅两个月的时间就治疗好了40多头瘦弱猪。同时,他还帮助大屯猪场千方百计改善饲养管理方法,使该猪场由82头猪增加到168头,较快地增加了集体收入。
1959年,北京市人民委员会授予张喜北京市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张玉英 女,汉族,1935年出生,怀柔区九渡河镇人,中共党员,小学文化。曾参加密云水库和怀柔县北台上水库的修建工程。时任北台上水库修建工程二连连长。
张玉英1958年参加密云水库修建工程,担任怀柔支队某团二连连长。在修建水库工程中,无论是挖地基还是清理水库淤积,她都不畏艰险,带头苦干。工地上年轻人多,大部分是头一次离家,由于劳动强度大,任务艰巨,生活条件艰苦,干了几天,有的人就开始想家了。时年23岁的张玉英心里怎么能不想家呢?但是,工地上的工程进度不能因为个人的思想情绪而影响了大局。作为连长,张玉英用实际行动为大家做出了榜样。她甩开膀子干活,组织年轻的队员成立突击队,和男队员一样拼着干,实在累了,她就开始唱歌,用歌声鼓舞士气,战胜疲劳,淡化想家的心情。在她的影响下,大伙儿都比着干,抢着干。一个月后,张玉英的连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到了表彰,张玉英本人荣获了一等奖,并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张玉英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都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急、难、险、重的活儿她总是干在前面,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她所领导的连队总是超额完成任务,成为模范连队。
1959年,张玉英以二连连长的身份从密云水库调回怀柔,参加北台上水库的修建工程。作为党员,她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加班加点地带头干活。时值寒冷的冬天,白天虽然顶风冒雪,但是在火热的劳动现场,张玉英的身上总是冒着热汗。到了夜里,气温降得更低,住所简陋,难以抵挡严寒,很多工友被冻得难以入睡,她就将自己的棉被和军大衣分给大家,自己有时候冻得在屋子里直转圈儿。即使这样,第二天,她依然和大家一起投入到紧张的劳动中去。她幽默地说:“多干活就可以自然取暖。”因为她不怕困难带头苦干,用革命加拼命的精神鼓舞着大家,二连又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受到工程指挥部的表彰奖励。
1959年,北京市人民委员会授予张玉英北京市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张淑兰 女,汉族,1935年2月出生,北京市顺义区良善庄村人,中共党员,小学文化,1954年参加工作。曾任怀柔县茶坞供销社、县商业局零售总店、百货基层总店售货员。时任怀柔县商业局百货基层总店售货员。
张淑兰作为一名商业职工,不仅继承老的服务传统,还在工作中不断摸索新的服务技巧,掌握新的服务技能,给顾客带来与众不同的服务。有一次,柜台前来了一位老太太,想挑一样中意的布,张淑兰热情地接待着这位老人家,帮她挑选了好几样,可是老人家一样也没有看上。张淑兰对老人家说:“大娘您别着急,您把您想要的花色、质地告诉我,我写在小本子上,回头我到批发部进货时帮您看看,有就取点回来,过3天后您再来看看。”老人家非常满意,高兴地走了。送走老人家后,张淑兰立即给批发部打电话询问,得知大娘要的布有货。3天后 ,老人家如期来到了张淑兰的柜台,高高兴兴地买到了中意的布,对张淑兰的服务满口称赞。还有一次,一位北宅的大爷来到张淑兰的柜台前,想买一块包皮布邮寄包裹,可是买完以后却发现忘带针线了。此时老大爷面露难色,心想:回去吧,太远,不回去吧,又上哪去找针线。张淑兰看出大爷的心思,立即拿出备用的针线,一会儿包裹就给缝好了,感动得老大爷不知说什么好。
张淑兰干起工作来从不怕吃苦受累,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当时,她经常利用中午饭后个人休息时间串机关送货上门,给机关、厂矿带去方便。1959年1月至5月共送货15次,总价值达500余元,得到各单位的好评。如制刷厂工人说:“你们这样做太好了,我们不但能买到如意的东西,还节省了时间,支持了生产。”张淑兰服务态度好,服务热情、周到、有礼貌,对顾客问寒问暖,体贴顾客心理,随时注视着顾客的目光,顾客看到哪里就介绍到那里。通过张淑兰的特色服务,她所在的柜组总能迎来许多回头客,小组的销售额每月都能超额完成任务,在得到单位领导表扬的同时,她还经常收到顾客写来的感谢信,光1959年的1月至5月,就收到顾客表扬信50余封。她感到这是一份动力,是一份成功。
对待工作、顾客、同事、家人,她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她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领导、感谢社会、感谢帮助过她的朋友、同事、家人。她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在存储冬季大白菜时一连劳动12天,都没有休息。此外,她还经常看望军烈属、残疾顾客。她说:“残疾人是我们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正因为他们身患残疾,所以更希望得到社会对他们的尊重和理解。他们也渴望享受到健康人的生活,我要为他们服务好。”张淑兰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几年里,张淑兰为他们送货上门,解决实际困难30多件次,让更多的军烈属、残疾朋友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
1959年,张淑兰出席北京市财贸系统群英会,北京市人民委员会授予她北京市社会主义建设先进生产者荣誉称号。
张富兰 女,汉族,1909年出生,怀柔区怀北镇人,中共党员。时任怀柔县城关人民公社椴树岭大队第六生产队羊倌。
1956年,张富兰所在的村上任不到两个月的羊倌卧床不起。眼见羊群没人放,村党支部书记召开了党员大会,“羊群是集体财产,不能因没人放养而造成损失。”党支部书记的一句话,使张富兰想起入党时的宣誓,但自己有两个儿子,二儿子年幼需要照顾,丈夫身体又不好。再一想,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此时不上,万一集体的财产损失了怎么办?经反复思考后,她终于站起来了,“还是让我干着看看吧!”她勇敢地挑起了这副担子,在羊倌的岗位上一干就是3年。
椴树岭地区山势陡峭,她就想办法,把羊群赶到地势比较平缓的、草木比较丰盛的小山上放养。由于那时野狼比较多,害怕夜间狼来糟害羊群,她就在椴树岭东梁羊圈旁盖起了两间草房,住在了里面。她平时顾不得回家照看丈夫和孩子,更别提做饭了。时间长了,丈夫有了意见,但他理解张富兰。在张富兰的心中只有羊,只有集体财产。她说过:“我是党员,党员就得肯付出一切啊!”
在张富兰精心的呵护下,羊群一天比一天壮大,一天比一天肥硕,由最初的五十来只,发展到一百多只。夜里羊群稍有骚动,她就起来到羊圈看看,看到没有什么情况才回到屋里安心入睡。刚开始时,她被野狼的嚎叫吓坏了,不知所措,但她还是壮着胆子坚持了下来。
寒来暑往,她对羊倌的这份工作越发热爱,爱羊甚至超过了爱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经常饥一顿饱一顿,而羊却必须吃得饱饱的;孩子时常见不到母亲,张富兰屋子里的羊羔却围着她团团转,特别是小羊羔出生的旺盛季节,她就住在山上十几天不回家,围着羊圈跑进跑出,像农村伺候月子似的伺候着母羊和小羊羔。如果要是赶上出生的羊羔比较多,她就在自己的屋子里钉上木桩,直接把大羊和小羊带到屋里喂养。为了集体事业她几乎把自己的全部都放到了羊身上。
张富兰热爱本职工作,原则性特别强,集体的东西无论是谁一点儿也不能沾。村里有生小孩的找到她,说孩子出疹子挤些羊奶喂孩子,被她一口回绝了,“羊生的是双羔,小羊吃还不够呢!”自己十来岁的二儿子也只能眼巴巴看着小羊吃奶,而肚子饿得咕噜噜作响。
一转眼到了1958年的年底,由于长年的风里来,雨里去,冷热交加,她早已染上风寒的双腿走起路来都困难。她就和丈夫商量,让丈夫帮她找找羊、圈圈羊什么的,必要的时候扶持她一把,丈夫答应了。他是心疼她,为此,冬天还为她做了一副“套裤”,为她挡寒,可是一转眼儿套裤却跑到她的怀里了,里面放着的总是羊羔。党支部书记感慨地说:“张富兰爱集体胜过爱自己和她的家,把羊群交给她我们放心呀!”
1959年,北京市人民委员会授予张富兰北京市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王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