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市级劳动模范 先进工作者事迹简介(三)

日期: 2020-05-26    来源:党史办

分享:
字号:        

  马淑英  女,汉族,1928年8月出生,怀柔区杨宋镇人,小学文化,1958年参加工作。时任八一人民公社仙台村幼儿园园长。

  1958年,由于当时社员都参加生产劳动,孩子们的管理就成了问题。看到这种情况,马淑英向村党支部提出在村里办一个幼儿园,并主动承担起了园长的重任。

  马淑英认识到幼儿园园长这份担子很重,不是任何人都能挑的。她以前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没有办学经验,但这并没有把她难倒,而是虚心地求教别人,学习别人的好方法,努力把幼儿园办好。她一方面精心照顾孩子的生活,另一方面千方百计教育好孩子。小班幼儿刚入园时,总会出现哭闹现象,甚至害怕到幼儿园。在她看来,语言的表达固然重要,但肢体语言的作用不容忽视,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关怀比看管更重要。一个合格的幼儿园教师,既是严父,又是慈母;既是教师,又是保姆,应该把自己全部的爱奉献给每个孩子。她不仅细心照顾幼儿们的饮食起居,也带领幼儿们做一些小游戏,教他们读唐诗、唱儿歌、学算术等,向他们讲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马淑英在幼儿园工作期间,一直勤恳敬业,任劳任怨,在平凡的幼教岗位上数年如一日,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始终做到“爱园如家,爱生如子”,严格按照一名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身品格,是一名深受大家喜欢的好老师、好园长。

  1959年,北京市人民委员会授予马淑英北京市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毛仲田  男,汉族,1940年2月出生,怀柔区雁栖镇人,中共党员,初中文化。时任怀柔县城关人民公社范各庄管理区官地大队第二生产队羊倌。

  毛仲田1956年刚刚初中毕业,就被官地村安排放羊工作。虽然年轻,但是他工作特别扎实,干什么事都不愿意落在别人后面。去羊圈的小路很窄,崎岖不平又多为泥土,下雨后泥泞湿滑,被当地人形象地形容为“晴天一身土,下雨一身泥”。但是他不怕脏与累,每天坚持放好羊。为使养羊产业健康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收入,毛仲田努力学习养羊技术,并经常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走访老羊倌,虚心求教养羊经验。他根据所学的成功饲养经验,合理安排放牧及喂食时间,羊群白天放牧,夜晚进行补饲,羊儿们个个膘肥体壮。同时,他非常重视提高羔羊成活率。每到产羔时期,他就整天泡在羊圈里,守护饲喂母羊,护理小羔羊,尽全力保证每一个新生羔羊的成活。尤其是在冬天,毛仲田就把弱小的羔羊带回到自己的家中,让它们能在温暖中度过寒冷的夜晚,使小羔羊在冬天的存活率大大提高。他把一个处于深山中的养羊产业办成了生产队的重点产业,使社员群众的收入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1959年,北京市人民委员会授予毛仲田北京市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王金祥  男,汉族,1929年8月出生,怀柔区渤海镇人,中共党员,高小文化。1946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平北军分区卫生处看护员、怀柔县县大队一连通信员、平北军分区独立团卫生员、七师二十一团卫生员、五十三医院看护班班长、护士。1952年9月以后曾任怀柔县沙峪、汤河口管理区区公所交通员,怀柔县财税局文书、税务局税务专管员、汤河口税务所负责人,副所长,怀柔县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党支部副书记、怀柔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副科长、科长、调查员。时任汤河口税务所负责人。

  1952年9月,王金祥先后在沙峪管理区、汤河口管理区担任交通员、文书工作,由于年轻肯干,工作做得十分有条理,多次得到领导的肯定。1955年他被充实到怀柔县财税局做文书工作,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很快就熟悉了财税工作的基本内容,随后被调任做专管员。他向熟悉业务的老同志学习,不辞辛苦,登记台账、熟悉税户、挖掘税源,很快就成为财税工作上的骨干。

  1959年,上级安排他担任汤河口税务所负责人,他如鱼得水,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工作中他不怕苦不怕累,努力做好、做足本职工作。在地处深山区、税源分散的情况下,他每天步行几十里山路深入到农村、作坊、企业宣传执行国家税收政策,巡查征税,收足收够税额,做到月税月清,按时完成税收任务。

  在北部山区做税收工作期间,他认识到要想改变山区面貌,提高社员群众的生活水平,增加集体收入,增加国家税收,就要利用当地资源,发展企业,促进生产的发展,企业发展了,税源就有了。于是他结合本职工作,努力帮助老百姓出主意、想办法,设法发展副业生产,改善社员生活,增加经济收入。他先后帮助喇叭沟门人民公社孙栅子,长哨营人民公社大沟、东石门,汤河口人民公社东黄梁,崎峰茶人民公社崎峰茶大队设计垒造小型砖瓦窑5座,发展了烧砖瓦、烧活性炭等副业生产,增加了集体收入,改善了群众生活,同时开辟了税源渠道,为国家增加了税收,使本管区税收计划超额完成任务。

  1959年,北京市人民委员会授予王金祥北京市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他还出席了北京市召开的公交财贸战线群英大会。

  王淑荣  女,汉族,1936年10月出生,河北省承德县南北营村人,中共党员,中专学历,1953年参加工作。时任怀柔县文化馆图书管理员、工会主席。

  1953年,王淑荣任职于热河省防疫队医生。她在热河省防疫队五年工作期间,参加了防疫分队的各项防疫治病工作,是当时防疫分队的骨干。她积极参加了国家免费为老革命根据地山区人民治疗传染病的任务。当时农村正流行花柳病,有一次,下着倾盆大雨,但她为了把药送到病人手中,不顾夜黑路滑,不惧深山野狼出没,跋山涉水走了30多里的路,冒着生命危险及时把药送到老革命根据地。1954年,承德市启动预防脑炎工作,王淑荣当时在同事们中还是个年龄较小,身体较弱的女同志,但她多次主动向领导请求去边远的郊区开展工作,领导考虑到郊区工作艰巨繁重及王淑荣同志的实际情况,没有批准,可她依然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克服困难,千方百计为去郊区的同志提前做好消毒准备工作。一次,要对一个水源进行消毒,王淑荣背上喷雾器,奋不顾身带头跳进没腰深的水里进行消毒,当时天气热,温度高,她又在月经期,由于已连续加班工作多日,过度的劳累,加上天气的闷热,消毒药的熏呛,她晕倒在现场,醒来后不顾同事们的劝阻,毅然顽强地继续工作。在她的带动下,消毒预防工作得以提前顺利完成。

  1958年,王淑荣调到北京市怀柔县文化馆,负责文化馆图书的管理和宣传工作。她努力钻研业务,虚心好学,勇于实践,发扬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不懂就请教馆内老同志,虚心学习管理方法。她还亲自耐心地把1万多册书籍分类编目,排列得整齐有序,并用休息时间把馆内已破旧的240多本图书整修好,为馆内增添了读物,方便了读者。为了扩大读者面,她不厌其烦、随时随地向读者宣传读书的诸多益处,向读者推荐好书,还亲自组织读书心得座谈会活动,既巩固了读者,又扩大了借阅人数,使原来每天读者30多人次增加到250多人次,最多达到400多人次。有时候读者很多,为忙于借阅她连饭也顾不上吃,热情地服务读者。仅用一年多时间,经她联系的读者达78000多人次,借出图书38700多册次。同时她还制定了适合读者的借阅制度,做到借阅方便,有条不紊,还研究制作了借、还、阅用的红、绿、白标牌,能够精确地统计借、还、阅人数,由于她热爱图书管理工作,经过不懈努力,很快从外行变成了内行,被誉为模范图书管理员,受到读者们的一致好评。

  为了让农民及时看到图书,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她不但经常利用下班后的休息时间骑自行车到离县城几公里的大屯、王化、石厂、太平庄等地送书下乡,而且根据村民的需要分成蔬菜类、小麦类等所需的书籍。每次送书回来都已经是夜深人静。有一次,她在去石厂回来的路上左腿被马车轧伤骨折,留下了后遗症。她还不辞劳苦,不管风晨雨夕,道路泥泞,经常骑着自行车背着图书到工厂、农村、驻军等地送书,还广泛建立图书站和读书组,极大地活跃和丰富了工人、农民、部队官兵的文化生活,发挥了图书应有的作用,满足了广大工农兵对知识的渴望和需求,使读书活动在群众中开花结果。由于她热心为读者服务,所到之处都会受到热烈欢迎,为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做出了突出贡献。

  1959年,北京市人民委员会授予王淑荣北京市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60年,中华妇女联合会授予她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任贵生  男,汉族, 1933年7月出生,怀柔区杨宋镇人,小学文化。曾任八一人民公社梭草大队团支部书记、治安员、民兵连长、生产队副队长。时任梭草大队民兵连长、治安员。

  任贵生在担任民兵连长期间,对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从不叫苦喊累。由于当时是建国初期,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都非常复杂,所以,民兵的组织和日常管理都非常重要。他一方面积极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抓好国防教育,落实民兵政治教育,增强国防意识,保证民兵预备役工作的落实,另一方面抓好民兵组织建设,落实训练人员,负责本连的征兵和预备役人员的登记、统计工作。所以,当时梭草村的民兵队伍建设搞得有声有色,成为一方楷模。

  他在担任治安员期间,克己奉公,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治安不太稳定,经常出现一些不法现象,梭草村也不例外。他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在村里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同时积极发动群众,组织相关人员加强巡逻检查,阻止和预防各种不良现象的蔓延。因为他在任职期间工作积极,任劳任怨,大胆负责,处处为群众着想,维护集体利益,敢于向坏人坏事作斗争,所以村里很少出现小偷小摸等不良现象,村里治安工作比较稳定,农业生产蒸蒸日上。

  1959年,北京市人民委员会授予任贵生北京市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刘宝  男,汉族,1916年2月出生,怀柔区杨宋镇人,小学文化。时任八一人民公社南年丰大队食堂管理员。

  刘宝小时候念过书,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功底,又勤奋好学,在解放初期担任了村里会计工作。工作期间,他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勤学苦练基本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做事能力。他不仅细心,而且坚持原则,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刘宝不但会计工作做得好,而且还担任了大队食堂管理员工作,为了让大家吃饱吃好,他想尽一切方法办好食堂。由于建国初期集体经济非常困难,为了节省能源,他想方设法改进炉灶,使其节煤、节柴,从而节约集体开支。他一方面对食堂炊事员进行节俭意识教育,并亲自下手,为炊事员们示范;另一方面鼓励大家采集野菜、晾晒干菜等。实践中,刘宝掌握了巧计划、妥安排,实行节约到日、核算到队。尽管当时经济困难粮食紧张,在他担任管理员期间,也能做到让社员吃饱。他的工作受到了干部群众的好评。

  1959年,北京市人民委员会授予刘宝北京市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王晓燕